本報訊 韓海建 記者徐素琴報道:仲秋時節,余干縣三塘鄉明祖湖芡實基地迎來采摘期。碧綠的芡葉鋪滿水面,飽滿的芡實果點綴其間,工人們身著防水服穿梭忙碌,構成一幅生動的豐收畫卷。
9月23日清晨,村民曹國根一大早就在芡實田里忙碌。只見他快速地從水中撈出芡實,用竹刀割斷底部,形如雞頭的果實便被利落地收割上來。“我每天早上8點就開始采摘了,一天能采100多公斤,能掙200塊錢。”曹國根開心地說,“我年齡大了不能出去打工,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,真是太好了!”
芡實俗稱雞頭米,具有益腎補脾的藥用價值,被譽為“水中人參”,是名副其實的水中“金果”。種植戶曹大海告訴記者,“我今年種植芡實1200多畝,每畝能收250多公斤,刨去成本,畝產效益600多元。通過線上、線下兩種方式銷售,主要銷往廣東、山東、浙江等地。芡實采摘和加工,每天要用工10余人,高峰期還需要增加更多人手。”受氣候影響,今年采摘期有所推遲,自9月起將一直持續至11月份,可以先后采收7茬芡實。
三塘鄉黨委書記羅進明介紹,當地水資源豐富,全鄉芡實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。近年來,鄉里將芡實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,通過“基地+農戶”模式,引導大家進行規模化種植,帶動農民家門口就業,高峰期用工可達300人,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。
余干縣自然條件優越,水資源豐富、土壤肥沃,十分適宜芡實種植。目前,全縣芡實種植面積近6萬畝,年產量約10噸。為提升產業效益,縣里還引進深加工企業,開發芡實粉、芡實糕、芡實酒等產品,通過電商平臺和線下渠道銷往全國各地,附加值較鮮果提升5倍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