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 方子健
“千鈞將一羽,輕重在平衡”,協調發展是評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和尺度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市將協調發展放在統籌全局的重要位置,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,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,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性、平衡性、協調性、包容性,以協調發展之筆,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上饒篇章。
樹牢全局思維,下好區域協調發展“一盤棋”
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。如何實現區域發展從“單兵突進”到“全域聯動”,再到“內外協同”?這是上饒的決策者們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課題。
長三角一體化發展、長江經濟帶發展、中部崛起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優勢堅定了上饒的發展信心和底氣,全市上下堅持由內向外齊發力,立足市情實際,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,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征程上闊步向前。
縣域是構建新型城鄉關系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一環。我市持續縮小城鄉、區域差距,統籌推進中心城區與縣域協調發展,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,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鄉居民。中心城區首位度、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力不斷增強,鉛山、玉山、弋陽、橫峰加速融入中心城區,信江河谷城鎮群加快建設,濱湖三縣加速融入南昌都市圈;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。
與長三角、海西經濟區互聯互通的交通大通道持續加密擴容;上饒·上海“科創+產業”雙向飛地建成運營,努力實現“研發孵化在長三角、轉移轉化在上饒”;與5個長三角城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,每年簽約來自長三角的項目占省外簽約項目總數近70%;深化與長三角的教育、醫療合作,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直享優質公共服務;積極推動與長三角城市實現生態數據共享、污染聯防聯治、生態修復共建……
我市加快融入長三角“交通圈”“產業圈”、公共服務“共享圈”和“生態圈”,深度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,不斷擴大長三角“朋友圈”,切實把江西東大門的區位優勢,持續轉化為通江達海、左右逢源的發展勝勢,奮力在縱深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。
做到統籌兼顧,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
發展和安全,如一體之兩翼、驅動之雙輪。
安全是發展的前提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市筑牢糧食安全根基,加強平安建設,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,防范化解各類風險,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。
全市基層應急管理機構標準化建設覆蓋230個鄉鎮(街道)、2807個行政村(社區),上饒航空駐防站項目建成投用填補了贛東北航空救援基地的空白,已組建4大類、64支、2247人的應急救援隊伍,應急指揮平臺建設走在全省前列,購置9281臺(套)應急裝備并全部列裝至基層一線。財政金融領域風險總體可控。我市糧食產量連續12年穩定在65億斤左右,連續8年獲評全省平安建設目標管理先進市。
發展是安全的保障,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市持續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擴面提質,狠抓項目興產業,全力以赴拼經濟,以高質量發展夯實高水平安全的物質基礎。
我市首次躋身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,規上工業營收實現“五年翻一番”“四年進四位”,從2020年之前的全省第六躍居并站穩在全省第二,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4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陣,總量進入千億俱樂部;篁嶺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,全市5A級景區數量達到4個,列全國設區市第三、全省第一。
我市“十四五”期間完工重大城建項目和品質提升項目2051個,實施美麗集鎮建設項目2060個,改造老舊小區272個并惠及居民6.8萬戶,改造農村危房3317戶,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1.7萬套并解決了近12萬市民的住房問題,累計建成海綿城市區域53.6平方公里,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韌性。
建成高速公路里程為“十三五”時期的3.39倍,環靈山(望仙谷)、環三清山、環武夷山旅游公路加快建設,“四好農村路”全國示范縣數量達6個、居全省第一和全國前列,上饒國際陸港、福州港(寧德)上饒碼頭、信江八字嘴航電樞紐、鄱陽角子口碼頭建成投運,上饒至溫州鐵海聯運班列、昌景黃高鐵開通,三清山機場與16個城市通航,建成縣鄉村三級客貨郵站點1557個,“內暢外聯、快達慢游、通江達海”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加速構建,“人享其行、物暢其流”美好愿景加快實現。
堅持系統觀念,繪就城鄉融合發展新畫卷
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,我市將協調發展貫穿城鄉建設全過程,加快建設“四融一共”和美鄉村,奮力打造“心情愉悅、開心生活”的幸福之城,高效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。在饒信大地,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、雙向奔赴,奏響了城鄉協調發展的交響樂。
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。2024年,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2020年增長19.8%、35.2%,在全國首創建設出口茶葉“大基地”;目前已連續4年超額完成脫貧人口就業目標,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、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個,培育規上農業龍頭企業1120家、農民合作社1.48萬家、家庭農場9900余家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900余個,創評綠色、有機、地理標志及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832個,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3.57%,1030個行政村推廣運用文明積分制;5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、1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、43個中國傳統村落、24個省級傳統村落和594棟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系統推進,傳統村落保護“婺源經驗”唱響全國。
扎實有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實施綠化、環衛、污水提質增效、市政設施改造、建筑垃圾處置等149個項目,中心城區、德興、婺源、鉛山垃圾分類設施實現全覆蓋,8座廚余垃圾處理廠常態化運營,管輸天然氣實現“縣縣通”;“保交樓”任務全面完成,“保交房”完成國家既定目標,在全省率先探索存量商品房轉化為保障性住房新路徑,房地產銷售面積穩居全省第一方陣,建筑業規模、總產值穩居全省第二,城鎮民用建筑100%執行綠色建筑標準,累計完成線上審批工程建設項目18577個,減少跑腿次數3000余次,審批效率提升26.8%;合理設置流動攤販臨時疏導點,深化“智慧城管”建設,著力打造最干凈城市,機械化清掃率達85%以上,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率達100%。
唱和如一,宮商協調!區域聯動,城鄉一體,多點支撐,萬物競發……新時代新征程,協調發展的恢宏畫卷正在大美上饒徐徐展開。